close
霍華德.加德納(Howard Gardner),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,一九八○年代提出多元智能(Multiple Intelligences)理論,反駁「IQ測驗」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。

《發現七種IQ》一書中提出:
第一,我們應該持續把狹窄的智能定義發展成多元智能。人的強項天賦有許多層面,因為有多元智慧的存在,我們必須持續找出「多元」的不同面向,如藝術和人文類的智能等。學校應該提供不同的素材和不同的教學方法,讓不同的智能可以有發展的空間。

第二,堅毅的性格應該在正向的層面上被不斷鼓勵。不僅是透過不同任務,讓學生有機會培養對挫折的耐受力,更應該去思考這些任務,是否對理想中的社會有正面貢獻。

在課程設計上,我認為在中小學教育階段,應該要深耕語言、數學素養,進而培養學生在科學、數學、歷史和藝術領域的通識理解。意思是說,讓學生知道科學家、數學家、歷史學家和藝術家等,是如何進行他們的專業研究,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不同方式,理解跨領域的知識脈絡。

無論是學校課程或老師,都必須不斷提供有挑戰性的作業,並給予有建設性的回饋,讓學生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堅毅的態度。
IQ智商測驗,只能測出語文和邏輯數學智能,偶爾也可檢測空間智能,也認為這些天賦在二十世紀很重要。語文、邏輯數學或是空間智能的重要性,在二十一世紀這些天賦能力依舊重要。但若只是透過背誦知識來發展這些智能,是沒有意義的。

在二十一世紀,年輕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是:解決重要問題、問出好問題、創造有趣的作品,以及可以和同儕相互合作的能力。
目前的確有些方式可以「評量」這些能力。但是,我更希望學校的老師可以用行為來以身作則,老師自己把這些能力化為日常的行動,做給學生看。並且不要透過考試,而是透過生活中的觀察,去認真的發掘學生是否真的可以解決重要的問題、勇於發問、創造出自己寄託熱情的產品,以及有無能力和團隊一起工作。

我一點也不贊成再用更多的考試來評量新的能力,我們已經有太多考試了。透過密切觀察學生的第一手創作,就可以預測孩子是否具備在二十一世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。

我自己也是一位父親,現在也是祖父,最希望孩子或孫子有能力問好問題,然後興味盎然的想方設法,找到問題的答案;更希望他們可以樂在閱讀與學習;也期待他們參與很多很多的體育活動、吃健康的食物;最重要的是願意幫助他人;當然也希望能幫助孩子發展多元智能、培養堅毅性格,讓他們願意貢獻這些寶貴的天賦,創造更好的世界。

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在追求成績高分的公式,甚至想要找到「聰明丸」,讓學生只要吞下去就考高分。但只會考試考高分的學生,對未來社會是沒有幫助的。會思考哪些事情對未來有幫助,而且願意真的捲起袖子去做的人,才是對未來有幫助的人,也才是未來需要的人才。
這樣的人或許也能考出好成績,但分數對他們來說,只是賺到的紅利,並非關鍵。

你從我前面的答案會看到,我其實對於人類的未來很擔憂。地球資源已經被破壞得太過厲害,但我們現在發展科技最大的作用,卻只是為了社群連結,而非投入更重要、對人類更有幫助的事情上。

回首過往,歷史上偉大的領袖,沒有人是汲汲營營於考試成績和分數的。

文章摘自:http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⋯⋯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zo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