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傳統的思考框架下,工程材料一直被認為是「背科」。

換句話說,在很多人(尤其是老師)的認知中,工程材料課程,只要將課本或老師教過的這些知識完完整整抄在課本上,接著回家埋頭苦「背」,就能夠拿到好分數,如果孩子成績不理想,那一定就是背不熟的緣故。

我曾教過很多學生,他們也相當認真,也很聽話,但是工程材料科的表現一直都提升不起來。我就問他平常怎麼去準備這些課程,他告訴我說:「像這一段課文的內容(大約是1頁半左右,是在談論混凝土級配),老師叫我把所有的課文重點用螢光筆做標記,然後讓我把這些一個一個記起來。」

我淡淡問了他一句:「你要背多久時間?」
他答:「兩個半小時。」接著問:「記得多久?」
他靦腆地笑了:「過了一、兩天就忘了吧…」

用這樣的方式學習,並深信「只要認真背,就一定多分」的信條。我只能說,如果現在孩子只高一,那麼他現在正在做白工;如果孩子已經高三,即將面臨統測,那他會感到無比痛苦與挫折。

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危言聳聽,我有時會問高三的學生:「你還記細度模數的定義嗎?」

他很有信心說:「我知道,累積停留百分比的和除以100。」
我接著問:「很好,然後呢?」他有些愣住:「然後?」

我說:「你知道細度模數跟級配有什麼關係嗎?」

他一臉呆滯樣:「呃……我要想一下,級配是顆粒大小分佈的情形!」

我相信這個問題挪到一年前問他,說不定有能力回答出來,但是隨著學校教導更多的課程,學生反而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愈來愈模糊,甚至產生混亂的情形。

台灣的教育,相當擅長將知識解構,也就是文字拆解成一個個的表格,看看學生買的參考書,皆是如此,都整理得非常清楚完整。不可諱言,這樣的方式有助於學習與記憶,然而這正是台灣絕大多數學生念不好的問題所在。

有些老師甚至覺得匪夷所思:「我們教的學生明明以前一年級成績都很好,怎麼到了高三之後,整個下滑,到底怎麼了?」

這個問題,其實翻翻近幾年統測的考題,就知道時代已經不同了!

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邏輯性、因果性,尤其對學生的啟發性。

如果學生沒有對課本的議題產生興趣、共鳴與連結,那對它的認識就彷彿一攤死水,應付前幾次小考、段考還有餘,愈到後面則愈捉襟見肘。上了大學,就只能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。但是很多學生及老師都忽略了這一點,用錯誤的方式來學習,成為心中永遠的痛。

根據我的教學經驗,可以給學生們一個方向:用故事說明一個原理原則的因果關係,了解這個故事的主題是什麼、用另一個類似或不同的故事分析與比較近似概念的差異,找出這個故事跟另一個故事的異同,用自己的方法重新把故事說一遍,經過消化吸收的再詮釋自己說故事。

這樣的學習歷程,反映到實際的考題中,就是我們熟知的因果題、敘述題與理解題。只可惜這樣的教學,不能速成,而且漸漸的變成功利老師及學生眼裡不良的教學方式,這點是很可惜的事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zo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